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2:45 点击次数:138
16年前,在四川汶川,国内首次认识到航空运输设备在抢险救灾中的重要性,随后开始了大力发展国产装备的艰辛之路。如今,经过16年,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。
运-20迅速抵达现场。
灾难发生后10分钟,外界察觉有运-20A飞往灾区,同时负责应急救援的“翼龙-2”无人机也随之抵达现场,恢复了部分通信并将资料传回地面。目前直升机的活动相对隐秘,目前仅能看到米-171在执行任务。装备优秀且成体系所带来的价值,在现实中体现在接下来的场景中:热腾腾的伙食和防寒帐篷在几小时内就被供应上,民航客机当天下午成功降落,并开始提供更大规模的物资支援,而基础通讯则已在第二天顺利恢复。与16年前相比,这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。实际上,现在全球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。
▲米-171在国内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人气,确实有其独特之处。
机会不会轻易降临,大家所看到的成果是经过一步步努力积累而来的。2009年,由于事故导致暂停的运-9项目重新启动,这款最大载重25吨的中型运输机迅速进入海陆空军服役。除了作为高新技术设备的平台外,它也一度成为伊尔-76机队的重要补充。在2020年初关键时刻,多架运-9与伊尔-76共同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。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是,鉴于米-171出色表现,空军曾在2009年以数个修理厂为基础计划在国内建立米-171组装线。然而这款生产数千架的直升机,为原厂打造了极其精简的制造体系,所以国内滩装并无实质价值,因此最终告吹。而米-171和“黑鹰”在汶川表现出的优异性能,对直20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▲直-20的发展进程让人觉得非常顺畅。
这款与“黑鹰”外形极为相似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,以惊人的速度投入使用,并迅速在海军、空军和武警中推广。在同期研发的一些国产装备中,直-20的发展之顺利令人难以置信,如今其已部分取代米-171的职能,并开始在高原地区执行任务。相比而言,运-20则稍显复杂。这款战略运输机的设计理念与美国空军的C-17A相近,但其难度远高于直-20,直到2020年才初步完成。真正搭载国产涡扇-20并将设计潜力淋漓尽致发挥出来的运-20B,于2024年终于完整列装。在自然灾害面前,“失联”的问题尤为棘手。国内前几年基于“翼龙-2”无人机发展出的著名应急救援型“翼龙 -2H”,在几次救灾行动中表现优异。
▲到达现场的无人机
战略运输机、大型无人机与直升机的协同配合,形成了高效的保障体系。在之前的几次任务中,这种模式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。这一次,由于现场机场可以使用,运-20能够迅速投入行动,其效率令人惊叹。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,那就是国产直升机的发展仍未达到外界预期。尤其是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短缺,使得大型机械进行短距离运输时遇到了一些困难。尽管直-20性能相当出色,但其体积相比米-171略逊一筹。而真正吨位接近米-171的直-8经过多次调整,也依然表现平平。因此,目前在直升机领域确实是最薄弱的一环。不过,好消息是随着重型直-21的亮相,可以预见国产重型运输直升机会逐渐成形,只是不知道具体何时能投入使用。
这几年运-20的表现相当出色。
现代军事设备的发展并非独立进行,先进的军用武器在应对自然灾害救援时展现出了显著效果,这种情况并非偶然。即使是核动力航母和大型两栖攻击舰,在海外也有多个参与近海救助的实例。在国内,这方面一直表现优异,未来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提升,这一状况只会愈发改善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